一战结束后,随着沙皇俄国的崩溃,同盟国集团的瓦解,以及凡尔赛体系的确立,世界格局也随之出现了重大变化。战后初期,德国遭受《凡尔赛条约》的制裁,国力损耗严重。美国、英国、法国则成为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。其中,美国依靠一战的胜利,而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繁荣的国家。而英国虽然在一战中遭受了较大的损失长富配资,但理论上讲,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”,故而它仍算得上是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之一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德国走出了战争的阴霾,继而逐渐强大。30年代希特勒上台后,德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备扩充。军备扩充让德国度过了经济危机,但同时也让德国走上了军国主义之路。1933~1939年,德国凭借日渐增长的军事力量,频频向邻国提出领土要求。德国军队先是干涉莱茵非军事区,后又觊觎苏台德地段。德国的版图日渐扩大,希特勒的野心也愈发膨胀。欧洲大陆再次被战争的阴云笼罩。
耐人寻味的是,作为老牌强国的英国,不仅没能遏制德国的扩张,反而推行“绥靖政策”,默许德国拿走弱小国家的土地。德国干涉莱茵非军事区时,英国没有做出过多的表态;德国觊觎苏台德时,英国签署了《慕尼黑协定》,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为代价,来安抚希特勒。然而,“诸侯之地有限,暴秦之欲无厌”,英国一次次的绥靖与妥协,反而让希特勒胃口越来越大。最终,在希特勒的策划下,德国于1939年入侵波兰,导致二战爆发。
展开剩余75%那么,面对日益强大的德国,身为老牌列强的英国,为何几乎不加以阻止,反而推行“绥靖主义”,放任德国强大呢?当然,以我们现代角度看,英国二战前的“绥靖主义”无疑是一种软弱、负面的处事方法,但当时的英国人未必全都能意识到这点。笔者个人认为,英国之所以向德国让步,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第一,1929年大萧条长富配资,给英国带来了难题
1929年,一场经济危机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,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,也未能在这场灾难中幸免。有些资料统计,在经济危机期间,英国钢产量下降46%,生铁产量下降53%,纺织品产量下降三分之二,农业生产严重缩减,有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失业。英国面临的危机,虽然没有美国、德国那样严重,但同样令英国领导层“焦头烂额”。总的来说,经济危机阻碍了英国经济的发展,继而导致英国实力下降。
当然,需要说明的是,在英国面临经济危机之时,德国也在面临危机,而且比英国更严重。但问题在于,英、德两国的制度不同,德国可以通过走军国主义路线这一方式,来转嫁国内矛盾,英国就不行。例如在1934年,英国就规定“重整军备不得干扰正常贸易”,1935年又强调“重整军备不得影响经济复苏”。张伯伦上台后,英国的军事建设继续让位于经济恢复。这就使得英国的军事实力增长大大滞后,逐渐和德国拉开了差距。
第二,国内派系林立,殖民地抗争不断,极大消耗了英国的精力
英国国内向来存在不少同执政党抗衡的反对派势力,名曰“压力集团”。20~30年代,英国的“压力集团”有二:一是克莱夫登集团;二是工党。1929年大萧条时,不少失业者的绝望情绪又被法西斯势力利用,导致英国境内又出现了法西斯团体。1932年10月,原工党成员奥斯瓦尔德·摩斯莱爵士建立了一个名为“英国法西斯联盟”的组织。上述几大集团派系均拥有相当的势力,它们的存在,均对领导层的决策产生了影响。
此时,英国的殖民地也频频发起抗争。20年代初期,爱尔兰爆发了独立战争,迫使英国于1921年签署《英爱条约》,承认爱尔兰南方26郡为“自由邦”。1920~1922年,以及1930~1934年,印度又爆发了“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”,迫使英国抽调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前去镇压。《威斯特敏斯特法案》生效后,“大英帝国”被“英联邦”取代,英国对其属地的控制能力削弱。英国缺乏高度集权的传统,很难像德国那样,使用“俾斯麦式”铁腕手段整合国家。
第三,一系列内部问题,均削弱了英国的军事实力
大萧条的摧残,外加政治上的涣散,导致英国在战备上存在明显的不足。在整个30年代,英国都没有及时重整军备,对军事的投入也相当有限。1939年二战爆发前夕,德国拥有105个师;而英国只有32个师。并且,英国这32个师中,只有6个是正规师,其余26个均是地方自卫师。战争初期,英军仅能将4~5个师投送到欧洲大陆(随着战争的深入,才逐步扩大军队规模)。此外,英军的战术思想还停留在堑壕战时代,明显落后于德军。
欧洲局势恶化时,英国军力受国内状况掣肘,难以同相对强大的德军正面抗争。在这种情况下,张伯伦便企图以绥靖主义政策,来弥补国防军事力量的不足。在张伯伦的主持下,英国议会提出了所谓“全面解决”欧洲问题的“总计划”,试图通过避战求和、息事宁人的方式,来维护英国的残余利益。与此同时,当时的英国还希望德国和苏联先发生冲突,从而坐收渔利。毕竟,对于英国而言:德国是敌人,苏联更是敌人。
总的来说,英国和德国都在一战中伤亡巨大,又都在大萧条中蒙受损失。但德国具有军事独裁的传统,所以可以通过军国主义这种“饮鸩止渴”的方式,而在短时间内“化解”经济危机(其代价就是必须对外扩张,不然就会崩溃)。而英国就不具备德国这样的条件,故而在30年代的竞争中频频处于下风。当然,无论如何,纳粹德国的优势都是短期的。
参考资料:《德国史》、《英国通史》、《试析20世纪30年代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》长富配资
发布于:天津市犇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